榆林窟三号窟(西夏)榆林窟大的亮点,当然是3号窟,可能是我们特别喜欢工笔画吧,看惯了浓墨重彩的西部石窟壁画,突然看到这么清新脱俗的,自然心生欢喜。
玄奘和石磐陀,可见至晚在西夏时期,唐僧取经的故事已经在佛教界非常流行了。
右壁文殊菩萨除了大家熟悉的文殊普贤,其实三号窟的三十三面观音及她每只手里的西夏生产图像,也是这个窟的一大看点。冶铁图、酿酒图等工农业生产画面,都是改写中国科技史的。另外,这个窟甚至可能留下了西夏皇帝李仁孝的形象,这几乎是甘肃石窟中,的一个真实的皇帝形象了。
北齐佛像的取胜在于他的线条的柔和美。脸部的微笑变得更加含蓄,北魏的佛像可以叫做微笑,东魏和北齐的佛像那叫做笑意。那种微笑是超过了西洋的蒙娜丽莎的。我更觉的蒙娜丽莎的笑更像是北魏的那种。东魏北齐的呢,有种说不出的深藏着的内涵,无法来表达。
北齐的佛像动作单一,但是从不让你感觉枯燥。因为他的动感在于他整体的富于动感的流线。有人说北齐的造像缺点是缺乏动感,我会心眼里骂他-那是你不懂。因其无法和他交流的原因。
纵观佛教造像史,一提艺术,所有的人都会说——唐代的美。事实不然。我看着那臃肿的脸,我就不想再看其他。一直想说服自己“唐朝的美”。一直也没成功过。也就不附庸了。
佛教艺术的时代性极其明显,100年就会有一种更替,且更替显著。也许每个时代就有着每个时代的性格,表现在艺术上。或者说每个时代有着每个时代的艺术的“意”在里面。
北齐造像的“意”是什么?为什么那笑意如此的沉静?我不清楚,就像不清楚为什么杀人如麻的北齐皇喜爱佛教一样。留着过些日子做个课题给自己吧。
明代佛像的甲衣及绊甲丝绦均较写实生动,这是明代造像的普遍特点。
中国各个时期的佛像特征也有不同的特点,佛像造型及所持器物的形象和意义等也越来越中国化。
明代佛像的甲衣及绊甲丝绦均较写实生动,这是明代造像的普遍特点。
面相丰润,细眉长目,高鼻,薄唇,额头较宽,大耳下垂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。
台座为束腰式仰覆莲座,造型宽大,莲瓣宽肥,呈一周对称分布,具典型时代特征。
明晚期 释迦牟尼佛
尺寸 高153cm
保利(厦门)
此尊迦牟尼佛坐像为一尊典型的明代中原铜佛造像,高153厘米,尺寸,气势撼人。释迦牟尼结全跏趺端坐,左手结禅定印,右手施触地印,是释迦牟尼经过六年苦修,在菩提树下成道的标准成道像。其头饰螺发,排列密集,发正中有硕大的髻珠,是宋元以来中原汉传佛教常见的装饰形式。面相方圆端庄,眉间白毫,鼻梁挺拔,眼睑低垂,目光下敛,似俯视众生,神态慈祥柔和,具有典型的明代汉地造像面相特征。袒露前胸,上着双领式通肩式大衣,下身着高束腰僧裙,腰间束带并打结,颇具装饰意味。衣缘处錾刻精美的缠枝莲花,纹样清晰精美,显示出当时匠人运用高超的写实技法。衣褶布排有序,衣纹流畅自如,厚重写实,极富质感,继承了汉地造像注重衣褶刻划的传统。高大莲台,双层覆式莲花瓣,瓣叶饱满规整,挺拔有力,时代特征明显。
明 铜制释迦牟尼佛
尺寸 高33cm
北京华辰
释迦螺发肉髻,面庞丰满,双目低垂。螺发颗颗凸起明显。着袒右袈裟,仅袈裟一角披右肩头,袈裟领部及下摆均阴刻卷草花纹样,衣纹流畅生动。右手施触地印,左手施禅定印,触地印为释迦成佛瞬间群魔侵扰,佛祖召唤地神,指尖触地,地神涌出,见证佛陀大彻大悟,代表着佛的圆满智慧,也是释迦的辨识标志之一。全跏趺坐于莲座上,莲座上下沿均饰连珠纹,莲瓣刻画细腻,瓣尖雕饰卷云纹。此像造型简洁,表现出西藏艺术的影响,同时细节表现丰富,但又不同于同时期宫廷造像的繁缛,为明代民间造像的典型代表。
明中期 金漆木雕释迦牟尼佛坐像
尺寸 高34cm
北京保利
此尊释迦牟尼佛面庞扁平饱满、神情沉静内敛,双耳垂肩,螺发高髻,头顶宝珠,双手结禅定印于腹前,结跏趺坐于莲座之上,法相饱满,福慧具足。佛陀眼帘低垂,双目微合,仿若俯视世间万象,庇护云云众生,不仅神情内敛,更体现出一份禅定后特别的自在与安详。迦裟绕体搭于右肩,下着高束腰僧裙,为中原造像典型装束型式。其面庞宽阔饱满,头顶宝珠以及装束样式皆为典型明代中原造像之特点。释迦牟尼像以木雕成,线条利落清晰,清楚表达了衣物在身上所产生的立体感、皱折感,乃至柔软厚重的质感。造像表面漆金,色泽黄澄宝光内敛,典雅之中不失灿烂,品级之高可见一斑。整体体量大,比例均匀,结构合理,双臂圆润,腰围纤细。身着袈裟,边褶宽大,复杂繁密的衣褶生动地表现了衣服的质感。雕刻手法简约,造型规整,线条流畅,优雅生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