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洛神赋》,是的画家顾恺之依据曹植《洛神赋》内容画的作品,画卷通过反复出现曹植和宓妃(洛神)的形象,描绘他们之间的情感动态,形象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和因“人神之道殊”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。其中感人的一段描绘是曹植与洛神相逢,但是洛神却无奈离去的情景。被称为“中国传世名画”之一。
齐白石以画虾为,也喜画虾。自言:
春水涨时,多大虾,予少小时,以棉花为饵,戏钓之。今越六十余年。故予喜画虾,未除儿时戏弄气耳。
齐白石的虾至今也很难能有人。此幅“化楠”上款的《虾》为齐白石九十二岁所作,游动的虾群形神兼备,水墨灵通。齐白石画艺高超,在勤奋,在揣摩,在学习,曰:“须对物写生,不仅形似,无论名家匠家不得大骂”。又答友人:“家园有池,多大虾。秋水澄清,常见虾游之变动,不专似其形。”
正所谓:凡大家作画,要胸中先有所见之物,然后下笔有神。
郑板桥擅画兰、竹、石,间作梅花、古松等。他不仅是一位的画家,而且是一位的现实主义的诗人。他的书法,标新立异,自成一体,堪称稀世之珍。故时人称他“三绝诗书画”,不为过誉。
郑板桥除了绘画、书法外还对诗、词、歌、赋、小唱等均有精深的研究,尤其他的诗文,有很高的艺术造诣,在清代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。郑板桥的诗摆脱了清初一些诗词专讲神韵格调的束缚,继承了《诗经》和唐代“杜诗”的现实主义的传统,具有民主性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表现形式。郑板桥的代表诗作.如《悍吏》、《私刑恶》、《逃荒行》、《还家行》、《思归》等,都是积极关注社会的忧国忧民之作。
传播书画之美,弘扬传统文化
他画春柳,春意盎然。从笔墨与构图,尽显画家率真、写意之风,将江南水乡美丽迷人的景象展露得惟妙惟肖。
吴冠中 1976年作 春 34×34cm
吴冠中 倒影 31.5×42cm
树影 47.5×45cm
吴冠中 春柳 70×46cm
吴冠中 1989年作 莫奈故居池塘 65×67cm
吴冠中 春如线 64×87cm
吴冠中 1992年作 不争春 79×67cm
吴冠中 80年代作 水乡小桥 65×37cm
吴冠中 1980年作 杭州虎跑泉 68 X 36cm
吴冠中 1989年作 江南水乡 42.5×35cm
吴冠中 2001年作 伴侣 66×66.5cm
吴冠中 1989年作 黑天鹅 42.5×35cm
吴冠中 花港观鱼 48×40cm
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,13岁时学画山水。49岁为变革山水画,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。晚年用笔趋于老辣。擅长画山水、人物,尤其擅长画牛。
李可染画的牛极富生活情趣,或行、或卧、或凫于水中;牛背上,稚气的牧童悠然自得,或观山,或引吭,或竞渡,寥寥数笔,便勾出一幅质朴而生机盎然的田园小景。
李可染(1907年-1989年),江苏徐州人。13岁师从乡贤钱食芝学习传统山水画,16岁入上海私立美专师范科学习。1929年以的成绩入杭州西湖国立艺术院,破格录取为研究生,师从林风眠、法国名画家克罗多两位教授,研习西画。1943年应聘为重庆国立艺专讲师,从事中国画教学、创作。1946年应徐悲鸿之聘,为国立北平艺专中国画教授,同时师从齐白石、黄宾虹,潜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研究与创作。
作为李可染先生的,《万山红遍》同一题材的作品存世7幅,且件件精良。而其背后也暗含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。
李可染《万山红遍》
1964年上拍2015年中国嘉德秋拍 75.5cm x 45.5cm
李可染的画作能让市场和学术双重认可,得力于他大量的长途写生,观山览水,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,使得李可染对崇山密林的表现,尤其对“逆光”的表现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。其水墨塑造的“逆光”迷离朦胧、流光萦回,成为其山水画主要的艺术特征。《鲁迅故乡绍兴》、《江城朝雾》等都是其早期的写生佳作。
1954年,时年47岁的李可染与张仃、罗铭赴江南写生三个月。李可染镌“可贵者胆”、“所要者魂”两方印章自励,他自释“胆”者是敢于突破传统中的陈腐框框,“魂”者是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意境,这两句印语也成为了李可染一生对待艺术和做人的座右铭。